-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總以為從實習醫師成為住院醫師的那一夜,會輾轉難眠,會有魔法降臨
把好多好多以前看著學長姐得心應手的各種狀況處置技能直接點滿
殊不知
這一夜如此的平凡和快速
天亮眼睛打開的瞬間,以住院醫師示人的外表全然不同了
但腦中少的可以的知識與經驗卻提心吊膽地提醒著我
其實還是那個需要等待學長姐指令和保護的實習醫師。
不過轉職後開始直接以內科度過三個月還是有些收穫,來分享這三個月獲得的新裝備好了:
把好多好多以前看著學長姐得心應手的各種狀況處置技能直接點滿
殊不知
這一夜如此的平凡和快速
天亮眼睛打開的瞬間,以住院醫師示人的外表全然不同了
但腦中少的可以的知識與經驗卻提心吊膽地提醒著我
其實還是那個需要等待學長姐指令和保護的實習醫師。
不過轉職後開始直接以內科度過三個月還是有些收穫,來分享這三個月獲得的新裝備好了:
名叫責任的盾牌
知道會以內科做為整個course的開頭
一方面覺得開心因為可以馬上連貫的把知識做臨床上應用
一方面大概怕能力不夠只要疏忽一個環節或少考慮到一件事就可能攸關生死而感到無助吧
夾雜在這種複雜的情緒的我,在快「轉職」前問一個很敬佩的學姊我可以做什麼
學姊說:「還是先建議把ACLS(高級心臟救命術)讀熟,至少緊急的關頭處理得宜,先讓自己與病人安全,才有辦法再想原因或各種可能。」
後來我仔細的想想
就因為如此我每次值班一定抱著ACLS在身上以備不想遇到但還是遇到之需
現在想想其實有這本書在身旁的某種意義上代表自己接受而且願意承擔身為醫生的責任
也讓我安心地度過這些值班,感謝病人,感謝護理師,感謝學長姐,感謝自己,感謝老天爺。
過了20多個接的電話大概幾百通的夜晚
結論大概有兩個我覺得是差最多的地方
第一個是要「下決定」的勇氣
我記得第一次值班遇到shock(休克)的情況,hypovolemic(低血容) 或 septic(敗血性) 的原因都不能排除,光是決定hydration(包含給什麼溶液,給多少,滴速多少)還是升壓藥(哪一種,滴速如何調),就困擾我一段時間還匆匆忙忙的在半夜跑去諮詢學長的建議,還好最後處置應該算得宜QWQ
接到護理師電話病人主訴或者有哪些數值異常的當下,也常常:
「呃...我想一下.......(無盡的沈默)」
「好唷我知道了等等回撥給你!」
(順間掛斷電話開始腦力激盪也好,問同學也好,翻書也好,內心只希望趕快有一個答案)
其實說穿了就是怕自己做錯什麼決定。
直到後來至少可以分辨哪些OBS哪些需要基本的什麼處置哪些是緊急要到bedside的,才知道自己對於決定又更加熟悉而且自信,也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分類模式了呢xD
醫學上很多事情還是仰賴經驗,也因此該求助的時候也要「適當」的求助,會特別強調適當是因為並不是任何的問題都一昧地往上求助,而是自己先盡努力合理判斷急或不急、搜集和彙整必要的資訊以及能不能有能力處理搜後,無法解決的問題再求助,如此才不會過於造成被求助者的負擔而當他們前往求助時也會有足夠的資訊以利更加容易處理!
以上大概就是run完三個月內科收穫的新裝備!
或許幾年或幾十年後看起來大概就是很菜的經驗吧 > <
不過我想每個醫師都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第一個一線值班的忐忑與惶恐。
一方面覺得開心因為可以馬上連貫的把知識做臨床上應用
一方面大概怕能力不夠只要疏忽一個環節或少考慮到一件事就可能攸關生死而感到無助吧
夾雜在這種複雜的情緒的我,在快「轉職」前問一個很敬佩的學姊我可以做什麼
學姊說:「還是先建議把ACLS(高級心臟救命術)讀熟,至少緊急的關頭處理得宜,先讓自己與病人安全,才有辦法再想原因或各種可能。」
後來我仔細的想想
就因為如此我每次值班一定抱著ACLS在身上以備不想遇到但還是遇到之需
現在想想其實有這本書在身旁的某種意義上代表自己接受而且願意承擔身為醫生的責任
也讓我安心地度過這些值班,感謝病人,感謝護理師,感謝學長姐,感謝自己,感謝老天爺。
承擔決定的勇氣
在大半夜裡,對於一個菜鳥批居歪來說,光自己決定要不要hydration大概就會掙扎半天......
剛開始值班的時候我常在想作為一個住院醫師跟作為一個實習醫師值班時最大的差別除了會接到一線complaint之外又是什麼?過了20多個接的電話大概幾百通的夜晚
結論大概有兩個我覺得是差最多的地方
第一個是要「下決定」的勇氣
我記得第一次值班遇到shock(休克)的情況,hypovolemic(低血容) 或 septic(敗血性) 的原因都不能排除,光是決定hydration(包含給什麼溶液,給多少,滴速多少)還是升壓藥(哪一種,滴速如何調),就困擾我一段時間還匆匆忙忙的在半夜跑去諮詢學長的建議,還好最後處置應該算得宜QWQ
接到護理師電話病人主訴或者有哪些數值異常的當下,也常常:
「呃...我想一下.......(無盡的沈默)」
「好唷我知道了等等回撥給你!」
(順間掛斷電話開始腦力激盪也好,問同學也好,翻書也好,內心只希望趕快有一個答案)
其實說穿了就是怕自己做錯什麼決定。
直到後來至少可以分辨哪些OBS哪些需要基本的什麼處置哪些是緊急要到bedside的,才知道自己對於決定又更加熟悉而且自信,也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分類模式了呢xD
永遠有下一步的流程圖
第二個大概就是在心中擁有一個流程圖,永遠都有接下來要做什麼的項目
如果說實習醫學生值班的核心應該是如何正確地把該做的事情做完那麼,住院醫師值班的核心大概就是擁有一張自己的永遠有下一步的流程圖
不論是需要哪些身體檢查、數值,或影像,想要診斷、治療還是並行,在當下是存在著一種奇妙的時間順序的。
例如,身體檢查配合症狀可以立刻給予一些可能的推測或想法上的排序,好,接下來要決定要收什麼血來確定或排除你的想法,從點單到數值出來,要做什麼影像要不要或可不可以打顯影劑,需要不要再多久之內先給予什麼樣的治療等等,一張張的流程圖在小麻或uptodate上其實都有,但你心中的流程圖是什麼,或者你有什麼證據會影響到要用哪一張流程圖。
挑選或建立心中流程圖的過程也只有在當下的人最清楚,因為明天早上一來給別人接手,除非他認真去對每一筆data或影像的時間並重建當下的時間順序,不然其實很難掌握當下的狀況,而只得到一個處置後結果。
永遠都有下一步的意思也不是說任何的疾病或症狀都能夠找到最後線完全解決的方法,而是預測接下來可能會有的過程做出必要的準備,包含病情解釋,確認家屬與病人意願等等都包含在裡頭,這真的是門藝術!也是我期許自己能夠在未來的經驗中慢慢培養的。
適當call for help
我也記得好多次值班的時候跟當天一起值的同學學長姐坐在一起,除了一起翻書找資料外,有什麼不確定或於法處理的狀況也會一起討論,就算只是解決一個小問題,其實就會安心非常的多。醫學上很多事情還是仰賴經驗,也因此該求助的時候也要「適當」的求助,會特別強調適當是因為並不是任何的問題都一昧地往上求助,而是自己先盡努力合理判斷急或不急、搜集和彙整必要的資訊以及能不能有能力處理搜後,無法解決的問題再求助,如此才不會過於造成被求助者的負擔而當他們前往求助時也會有足夠的資訊以利更加容易處理!
以上大概就是run完三個月內科收穫的新裝備!
或許幾年或幾十年後看起來大概就是很菜的經驗吧 > <
不過我想每個醫師都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第一個一線值班的忐忑與惶恐。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Chris CL, 穿梭於醫院總是忙碌的小小住院醫師,卻有各式不同的事情想要完成,希望不只以單一身份看看世界的全貌,並記錄下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