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腦波認證考試 |part1心得分享 [牛肉麵NeuroMan]

[白袍與實驗衣] 2018.09忙碌的實驗亂想_兼職實驗者 v.s. 全職實驗者

兼職實驗者 v.s. 全職實驗者

終於忙完這一波可以來寫個心得了
(其實是忙碌後的空閒太無聊(!?)所以來寫一下xDDD

這波實驗複雜到我必須要畫時程表否則一定亂掉
實驗內容不細談了
包括科別排班blablabla林林總總的因素
我把今年度的實驗分成兩波,一波完成的時間約1個月左右
而我需要在9月抓空檔完成一波實驗
於是開啟了這個月醫院實驗室兩邊跑
我自己都不可置信我終於完成(一波)的日子


這個時程表是最後一週的爆炸表
在這之前的零總準備工作也是很多...包含前置作業、配藥等等
忙碌中也是多了很多思考的時間(例如埋怨自己幹嘛要做啊之類的負面想法xD)
以下只是我個人小小想法分享一下牽涉到這個層面的幾個因素

主持者 或 執行者

在這個「時間點」尤其重要的實驗中
我需要定期在精準的時間到實驗室測量
這也與以on call為主的臨床的實習工作有某些衝突
例如:當實驗的某個時間點到了,卻同時有臨床業務。
這也同時牽涉到本身是project的主持者還是執行者

因為我目前是執行者的角色,所以就執行的層面思考
很多的時候只能祈禱不要有衝突的時間點出現同時兩邊都有事
也有的時候只能維持一直很匆忙的狀態選擇加快或稍微慢一點處理一邊的事物
或捨棄偏差太多的實驗數據...
也會懷疑自己同時做實驗+實習,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
「其實這樣或許一個全職的實驗者(比如:博士生、研究員等等)做的實驗品質遠大於我」
恩...應該沒錯,以客觀的執行層面角度來看,他們的數據勢必比較精準與不匆忙
那我現在在幹麻...?
可能只能用以後不會再那麼多親自操作的想法來說服自己吧
不過自己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也是有不同的體會
像是比較知道一些小細節怎麼調整,或者當初構思的沒有想到的一些實際操作困難
都是種收穫呢

國外思維 與 國內風氣

在之前有機會去美國實驗室做小project的時候
在那邊實驗室的研究員看到的多數是以實驗為主的醫師們,但沒有從事或只有極少數臨床業務
而一直以來在台灣這邊我接觸到的多為臨床業務非常繁重外,還有(或必須有)固定project進行的醫師學長姐們
我當下很納悶地問美國實驗室的老師:「為什麼在這裡(美國)做實驗的醫師,會選擇全新在實驗室而不是一邊臨床一邊實驗呢?」
老師回答:「這樣才做得深啊!一件事情還不夠嗎?」
「一個人一生把一件事做好就夠了。」這句話不曉得從什麼時候聽到就一直記得
在此刻也更能體會了呢

不過
後來也接觸到台灣有醫師資格從事基礎研究的學長(證明出國前的小大三如我還是見識不足xD
國外身處教學醫院從事臨床工作者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學術壓力
也慢慢覺得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無論一件或多件,只要自己無愧而充實,就是好的選擇呢!

實驗與實習兼顧值得與否

沒事還是最好不要這樣(誤
尤其所在的醫院實習的忙碌程度本來就不在話下
加上一個小六年級連臨床基本概念的都還需要時間累積的時候
應該說要有心理準備絕對會累很多

比如你會喪失很多用來休息的假日
比如你會失去好不容易可以用來讀書(!?)的零碎時間
比如你會三不五時的後悔把生活複雜化的自己

不過對我這種不做一件事情以上會覺得無聊的人(自tra仔
至少這讓我感覺自己正努力做一點不同的事
而在不自覺地閱讀相關資料或動手做跟老師討論的過程
其實也比較清楚自己喜不喜歡「實驗」本身或特別喜歡它的哪個部分
與有沒有成為科學家的潛力
或忍受一種莫名的孤獨感。

最重要的還是家人與朋友的支持。

好的其實我還是沒有什麼結論
只是把沈浸在兩邊跑的無力的同時
腦袋裡一堆糾纏的思線拉出來寫一寫
順便記錄一下這波很忙碌的實驗


留言

  1. 克里斯真棒!兩者兼顧是非常困難的呢

    回覆刪除
  2. 平衡狀態下的完成品並不一定會比全職做ㄧ件事情的品質差歐!
    全職做有時候會容易偷懶一下⋯會容易分心一下阿阿⋯
    會常常抱怨時間不夠??
    反而在有限的資源 時間下更顯得時間的重要⋯更能夠珍惜資源呢!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